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法院简介 -> 法官风采

闫胜义——焦裕禄式的好法官

发布时间:2017-06-29 17:38:20


   临近焦裕禄纪念日的那些天,全国各地到兰考拜谒焦裕禄烈士陵园的人一拨接着一拨,焦裕禄当年带领兰考人民奋斗的故事激荡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更是有一批又一批焦裕禄式的先进人物传承和践行着焦裕禄精神,亲民爱民、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他们以自己平凡却表现非凡的经历感动着、影响着自己身边的人,兰考县法院东坝头人民法庭副庭长闫胜义就是其中的一个。

  闫胜义以自己27年基层法庭的忠实坚守,诠释着他独特的爱民情怀。他待在离群众最近的地方,把群众当亲人,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贴心为民服务。近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来河南调研时,专程来到东坝头法庭看望了闫胜义。在听到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刘满仓和省法院院长张立勇的介绍后,周强也啧啧称赞闫胜义是焦裕禄式的好法官。

  传承一种精神 扎根基层为百姓

  闫胜义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就是随和,个子不高,看上去很敦实,说起话来不快也不慢,但语气中总带着柔和,脸上总挂着笑容,能从内心让人感觉到一种亲和力。他不像常人想象中的那种高大威严的法官,倒更像温和、朴实的邻家大哥。

   1966年12月9日,闫胜义出生在兰考县孟寨乡的一个农村家庭里,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在姊妹4人中,他排行老大。刚懂事时,他就过早地分担起了一些农活和照顾弟弟妹妹的任务,偶尔有空闲,父母总是给他讲焦裕禄的故事。焦裕禄不畏艰辛、与困难作斗争的事迹从那时起就深深地激励着他,也影响着他的弟弟和妹妹。也就是这种激励,使闫胜义姊妹4人都成了大学生,这是在附近十里八村罕见的事情,自然也成了他们父母一生的荣耀。

   1987年6月,闫胜义毕业前的实习阶段,也面临着分配志愿的选择,学校争取了一批分配到郑州、濮阳等市地的指标,班主任动员闫胜义选择到外地。是回家乡还是去外地?闫胜义决定回家思考一下。一个周末,他和一位同乡一人借了一辆自行车踏上了回乡的路。途经兰考县城北关焦裕禄烈士陵园时,他们不约而同翻身下车,推车进了陵园大门,第一次近距离感受焦裕禄精神的洗礼。在焦裕禄烈士纪念馆里,焦裕禄艰苦奋斗、一心为民的事迹让他忍不住一次次落泪;烈士墓前,毛主席亲笔书写苍劲有力“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一行大字,让他心潮澎湃。闫胜义当场吟诗一首,以诗铭志:仲夏焦陵再忆君,耳濡目染感触深,自此立下为民志,且把君心比我心。

  “焦裕禄精神就像一座丰碑,时刻矗立在我的心中。从我懂事时起,焦裕禄精神就如影随形,我时时用它丈量着自己,时刻都在想,如果有一天我成为一名干部,该如何以焦裕禄为榜样,为群众做得更多。”他说。

   带着一种为群众服务的信念,闫胜义进入兰考县法院工作以来,从爪营法庭、张君墓法庭、南彰法庭再到东坝头法庭,至今已经在基层法庭坚守了27年。这期间,他的多位同事都去了县法院机关工作。闫胜义也不是没有离开的机会,1994年5月,兰考县法院成立研究室,院领导想让他到研究室当副主任,可闫胜义拒绝了。1998年6月,法院人事调整,领导问他想回机关还是去基层法庭,闫胜义又选择了去基层法庭——南彰法庭。2013年,兰考县法院试点新型合议庭,实行双向选择,领导再次考虑到闫胜义,如果他愿意,可以去县法院民一庭担任副庭长,可他依然选择留在了基层法庭。

   守住一份公正 要做当代“铁包公”

  “大多数群众一辈子都不打一次官司,对于他们来说,法官就是公正,如果作为一名法官秉持不住公正,对不起的不仅仅是老百姓,还有自己的良心。”对于法官的公正,闫胜义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就是带着这最直接、最纯真的想法,闫胜义考上了当时的司法学校,1987年毕业后成了一名法官,从此开始了他的艰辛而富有意义的司法为民之路。

   “当时基层法庭的条件差得根本没法提,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还不是人人都能用上,很多时候都是凭着两条腿东一家西一家地跑,一天下来,两条腿抬都抬不起来。”说起刚上班时的感受,闫胜义有一种忆苦思甜的味道。1989年,闫胜义上班的第三个年头,他遇到了庭长靳秉圣,一个从部队转业的秉性耿直的汉子,靳秉圣的一句话让闫胜义至今难忘:“当一个兵,要一心想着国家,国家的需要就是号令;当一名法官,就要一心维护公正,群众的需要就是号令。”带着这种蕴含雄壮意味的信念,闫胜义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在老百姓身边转了一年又一年。

   1993年11月,一个比较棘手的案件摆在了闫胜义的面前。这是一起合伙纠纷,李某和几个铁哥们合伙做运输生意,几个人都拿出了自己的全部家当,买了两辆货车。开始都还行,但他们忘了“亲兄弟明算账”这句看似简单却是真理的俗语。由于账目不清,几个人渐渐闹得脸红脖子粗,时间一长,自然影响到生意的运营,几个兄弟也渐渐没有了当时的情谊,最终因为分账的问题闹到了法庭,买的两辆货车也不知了去向。就在法庭立案的第三天下午,原告李某急匆匆地来到法庭,说是听朋友说他们的一辆货车被一个被告开着在山东省巨野县拉货运营,请求法庭尽快对车辆采取保全措施。

   巨野县距离兰考200余公里,当时的交通非常不方便,闫胜义决定和同事骑着摩托车赶去巨野县。于是,第二天天不亮,闫胜义就骑着摩托车带着一个同事直奔目的地。因路不熟,他们走一路问一路,饿了,就买几个馒头就着咸菜填填肚子。事情办完回来时,他们想停下来好好吃顿饭,天却又淅淅沥沥下起雨来。为了能在雨下大之前回到法庭,他们忍住饥饿继续赶路,可最终还是天不遂人愿,在离法庭还有近30公里的时候,雨下大了,摩托车根本没法骑,两个人只好推着摩托车冒雨往前走,回到法庭时已经是次日凌晨两点了。

   为了处理好李某与朋友合伙纠纷的事情,闫胜义和同事反复做原、被告的思想工作,还专门请来一个懂会计的熟人帮助处理李某等人的账目问题。终于,这起合伙纠纷得到了妥善解决,李某和几个被告都心服口服,几个人的感情也得到有效缓解,非要拉着闫胜义一起吃饭不可,被闫胜义婉言拒绝。

   谈起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说的要当现代“铁包公”,闫胜义表示深有感触,并说了自己对“铁包公”的理解:“我觉得当现代‘铁包公’就是要在判案的时候维持公平、追求正义。说白了,就是要凭良心办案。”

   修养一种品格 昧心事儿决不做

“人穷不能穷志气,没钱不能昧良心。”闫胜义的父亲就用这句话教导几个儿女。也是在父亲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闫胜义始终坚定地守着心中的清白底线。他说:“昧良心的事决不能做,也绝不会做。”

   他永远记得自己第一天去兰考县法院上班时,父亲跟他说的那句话:“没钱了我会拼老命给你挣,但如果你做了对不起老百姓的事儿,你就不是闫家的人!”他带着父亲的这句含有警告意味的寄托,开始了自己的法官生涯。也是父亲的这句话,让闫胜义不管多缺钱,也不会去要不该要的钱。

“我的妻子贤惠,儿子争气,父母身体健康,我现在很知足,把自己的工作干好是我最大的任务,其他的对我来说都不重要。”闫胜义的极易知足,使他能够不为利益所惑,保持自己正直、谦和、低调的本性。

  “虽然干着法官这个职业,但自己始终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绝不会丢掉农民那种纯真、朴实的品质,实实在在做事,清清白白做人。”这是闫胜义对周边群众说过的一句话,虽然是一名基层法庭副庭长,但在自己的心中,他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所以他处事低调,穿着朴素,为人谦和,无论何时何地面对何种当事人,都始终坚守自己的职业和道德操守,淡泊名利、克己奉公,不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用公心时刻维护着法律的公平正义。

   “基层法庭条件艰苦,在这里晋升空间小、工资待遇低、工作压力大。很多人不愿意去基层,感觉去基层就像‘被发配’,即便去了也不好好干工作。而闫胜义从没有提过任何要求,他在基层法庭艰苦的环境下坚守了27年,是因为他心里装着百姓,而这也正是焦裕禄精神的集中体现。”兰考县法院院长马中东对闫胜义作出如此评价。

  “当时焦裕禄作为县委书记那么大的官还能够经常与当地群众一起斗风沙、治盐碱,我待在基层法庭吃点苦又算啥!法官本来就是为老百姓办实事的。”也许就是这最淳朴的道理,诠释了闫胜义为什么能够坚守基层法庭27年不动摇。

   弘扬一种正气 做焦裕禄式好法官

  3月21日,本报对闫胜义坚守基层法庭27年的感人事迹进行了报道,引起强烈反响,省法院院长张立勇还作出批示。

   4月23日,在东坝头法庭就闫胜义先进事迹进行交流座谈时,张立勇由衷而赞:“闫胜义把老百姓当成自己的亲人,扎根基层27年如一日,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表达了对党和法官职业的忠诚……”

   6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到河南调研时,特意到兰考县法院东坝头法庭看望了闫胜义,并对闫胜义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闫胜义能够扎根基层法庭27年确实是让人敬佩的,在现在浮躁的社会,一个法官能够待在条件艰苦的基层法庭一年两年可以,而闫胜义待了27年,并且能够融情、理、法为一体,用自己一套独特的方法,很好地化解老百姓的矛盾,在他的心中肯定有一种奉献精神,有一种与老百姓的鱼水之情,这种精神与这种深情体现的正是亲民爱民、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闫胜义坚守基层法庭27年,27年间,他亲民爱民,服务百姓;27年间,他不畏艰辛,定分止争;27年间,他科学求实,积极进取;27年间,他甘愿付出,无怨无悔……他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表达了自己对法官职业的敬畏,表达了对党的宗旨的践行,从他的身上,我们知道,什么才是焦裕禄式的好法官。

责任编辑:张鹏璐    


关闭窗口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