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法院处在执法办案第一线,是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因对某些案件介入不及时,处置措施不当等原因,被网络关注,可能引发网络舆情危机。基层法院机关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及时掌握社会舆情动态,不断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牢牢把握政法舆论工作的主动权,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从自身入手,要在院务公开上下功夫。加大公开力度。认真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深化人民法院“院务公开”的意见》,凡是与法院职权相关而又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事项都应当公开。创新公开形式。借鉴其他单位的先进经验,多形式接受人民群众来访,邀请人民群众参观,主动公开法院机关工作职责、办案流程等不涉密的事项和程序。丰富公开载体。突出抓好法院门户网站建设,把法院门户网站建设成为征求意见、网上受理、在线交流等多功能有序整合的统一平台,切实加强法院机关、法院干警与人民群众的互动交流,畅通监督的渠道,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矛盾,理性合法表达诉求,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权威,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增强法院机关工作人员的舆情意识,树立正确的舆情观念。长期以来,在部分法院机关工作人员的观念中存在一个误区,认为与媒体打交道是宣传部门的事,与己无关。对一些突发事件反应迟缓、被动应付、危机公关意识缺位。由此,往往造成恶性循环,引起更为严重的后果。要有正确的舆情观念,包括堵不如疏,盖不如开,被动不如主动,事后救火不如事前防火。对于舆情危机事件,要更新观念,争分夺秒抢发突发事件新闻稿。先上网,后见报。先简报,后详报。占领网上发言主动权和主导权。
加强正面引导,平息舆论风波。面对网络舆情,不可束手无策,最要紧的是直接面对网民,把已经了解和可以确定的事实真相、正在采取的措施、有关部门和责任人员的态度予以公布,只有让真相站出来,占领舆论的制高点,才能防止流言蜚语,变被动为主动。对重大舆情要适时跟踪,及时公开事件调查、处置情况, 不给滥加猜测留有空间。对舆情及网络事件应当更宽容,允许民众以一种更主动的方式参与到司法监督中来,反而有利于促进问题的实质性解决。
制定详细而周密网络舆情危机处置预案。详细而周密的预案,保证了在危机发生时有条不紊,获得最大程度的主动权。可以借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危机分为四级,每一等级都由不同级别、不同范围的力量参与到危机应对中,根据危机的等级,调动与之对应的资源和力量进行危机化解。
要在总结经验教训上下功夫。要注意及时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不断提升法院机关应对网络舆情、接受网络监督、提高执法公信力的能力和水平。网络时代带给法院机关的是无孔不入的监督,只有严格执法,让群众满意,才不会产生舆情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