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环保召回”是众望所归,是法制进步的表现,但这一制度要想落到实处,还必须长出“钢牙利齿”。
环保部11月17日发布《关于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实施意见》,首次明确将推动建立并严格执行机动车环境保护召回制度。
在雾霾频发的当下,汽车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污染源。正因此,有人说“汽车产业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就不可能很好地发展,在社会上的名声就会越来越不好”。然而,迄今为止我们之所以没有进行过完全公开的环保召回,就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的“机动车环保召回”制度,国家质检总局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也不包括环保内容。为此,很多人都希望能在国家层面有一个统一的环保召回程序。
提起机动车环保召回,不能不让人想到前不久发生的大众汽车造假丑闻——美国环保局发现德国大众汽车集团生产的柴油车安装排放作弊软件,用以识别汽车是否处于检测状态,调控车辆尾气排放,导致车辆实际运行时尾气排放的氮氧化物超标达到限值的40倍。这起造假丑闻在震惊全球的同时,也引发了国人对于“机动车环保召回”的讨论。 如今“机动车环保召回”制度呼之欲出,我们完全有理由为之鼓掌欢呼。
召回是法制进步的表现,但“机动车环保召回”制度要想落到实处,还必须长出“钢牙利齿”。建立强制性的尾气检测结果公开制度,拓宽和完善监督渠道,明确哪些情况属于排放不合格,哪些情况下必须召回,如何对召回企业实施监管与处罚,怎样赋予执法部门现场处罚权、车辆扣押权,真正用制度的刚性彻底根治车企数据造假和相关监管失职。同时,还必须培养起公民的维权意识,积极拓展消费者维权途径,使消费者维权更加便捷更加多元,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主动维权、敢于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