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下午,偃师区人民法院召开道路交通事故案件审判工作新闻发布会。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高亚飞,首阳山人民法庭庭长肖新生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河南法治报、洛阳日报、偃师融媒等新闻媒体记者应邀参会。
发布会上,肖新生介绍了2025年以来首阳山人民法庭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的具体情况,并通报一起典型案例。
随后,媒体记者就交通事故责任划分、城乡居民赔偿标准、超退休年龄误工费计算等群众关切的问题进行了现场提问,高亚飞、肖新生逐一回答媒体记者提问。
近年来,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道路交通事故纠纷也呈现多发态势,依法公正高效审理此类案件,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与社会和谐稳定。
01 道交案件主要特点
1.案件数量多,占比量高
偃师法院受理的道路交通事故纠纷案件数量常年居高不下,仅2025年1月1日至8月31日的收案量就达412件,约占全院民事案件收案总量的7.46%。案件数量持续增长,反映出随着车辆普及,交通事故已成为引发民事纠纷的重要源头,司法审判任务繁重。
2.涉案主体多,法律关系复杂
单一案件中的当事人往往包括肇事司机、实际车主、登记车主、车辆挂靠单位、租赁公司、保险公司(交强险和商业险公司可能不同)、受害方(行人、乘客、其他车辆人员)等。多方主体之间交织着侵权责任、保险合同关系、雇佣关系、挂靠合同关系、租赁合同关系等多种法律关系,准确界定责任主体及最终赔偿义务人成为审理中的常见复杂问题。
3.赔偿项目多,计算繁杂
损害赔偿范围法定且具体,通常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营养费、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丧葬费、死亡赔偿金、被扶养人生活费、精神损害抚慰金以及财产直接损失等十余个项目。每个项目的认定均需依据证据和标准进行精细计算,工作量大。
4.需鉴定的案件多,审理周期易拖长
绝大多数涉及人身伤害的案件都需要通过司法鉴定来确定伤残等级、误工期、护理期、营养期(即“三期”)及护理依赖程度等。车辆损失也常需评估鉴定,鉴定申请、委托、实施、出具报告过程耗时较长,且当事人对鉴定结论提出异议或申请重新鉴定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直接导致了案件审理周期的延长。
02 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将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精准聚焦道路交通事故案件审判实践中存在的堵点、难点问题,通过多层次、立体化的改革举措,全面提升审判质量与效率。
1.强化源头协同,减少诉讼增量
深化外部协作,畅通衔接机制。加强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人民调解组织、保险行业协会等单位的协同联动,推动信息共享与程序对接,从纠纷源头入手,有效分流和化解矛盾。
2.优化审判流程,提升审判效率
通过加强专业化审判团队建设,提升法官及司法辅助人员在道交领域的审判能力;进一步细化类案裁判标准,促进法律适用统一;优化司法鉴定程序与庭审流程的衔接机制,着力压缩案件审理周期,提高审判效率。
3.延伸审判职能,强化社会效果
持续加大调解工作力度,鼓励当事人自动履行裁判义务,并通过发布典型案例、发送司法建议等途径,积极参与和引导社会综合治理,努力实现道交案件审判工作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助力道路交通安全秩序持续优化改善。
下一步,偃师法院将重点加强与公安局、司法局、保险公司等部门的常态化沟通协调,共同强化道交纠纷的多元化解,从程序源头减少诉讼增量,并通过深化繁简分流、优化审理流程,进一步缩短案件审理周期,实现道路交通事故案件审判质效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