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天空阴云密布
偃师法院行政审判庭庭长马正伟一行人正驱车前往某村
此行的目的是现场调解一起僵持不下的土地租赁合同纠纷
车至半途,豆大的雨点猛然敲击车窗
瞬间演变成倾盆大雨
仿佛预示着眼前这起纠纷的复杂与棘手
……
案情简要
2015年,焦某租赁某镇某村18亩土地用于经营饭店,投资建设了砖结构平房、钢结构房等设施,并配套安装变压器、凿机井以保障水电供应。饭店建成后交由宋某无偿使用。
2018年4月,宋某将房屋转租给孟某。孟某在租赁期间自行建设了明棚、走廊、围墙等构筑物。后因房租到期,焦某多次要求孟某返还房屋及土地未果,遂诉至法院,请求判令孟某返还房屋及土地、支付占用费、水电费及诉讼费用。双方就关键问题争执不下,均毫不退让,矛盾一触即发。
案情调解
受理该案后,承办法官马正伟仔细查阅卷宗,分析案情,认为一判了之可能难以彻底化解矛盾,不利于土地的后续使用和当事人权益的保障。为深入了解实际情况,马法官决定前往案涉土地进行现场勘验。
大雨滂沱中,承办法官一行人抵达案涉地块。数十亩土地在雨幕中显得有些朦胧。原告焦某投资所建的平房、被告孟某后期加盖的明棚走廊,以及双方争执的焦点——那块200平米的仓库,都亟待现场确认。承办法官毫不犹豫,冒雨进行勘验,雨水打湿了衣服,却让案件细节在他心中越发清晰。此刻的大雨,正如双方积郁已久、难以化解的巨大分歧。
勘验过程中,雨势渐弱。法官仔细丈量、记录,并不时询问双方细节。雨水没有浇熄他化解矛盾的决心,反而为焦灼的现场降了温,让当事人急躁的情绪稍稍平和。连绵的雨,好似法官耐心细致的调查与询问,持续冲刷着事实的泥泞。
勘探过后,承办法官没有急于评判对错,而是在现场充当起“倾听者”,让双方将诉求和不满一吐为快。此时,天空飘起了毛毛细雨,轻柔地笼罩着在场的每一个人。法官从法、理、情多角度切入,一面释明租赁合同的法律规定,一面引导双方换位思考,认可对方投入的价值。他组织双方就地调解的言语,如同这润物无声的细雨,慢慢改变着双方原本坚决的态度。
在法律的权威解读与乡情的温情浸润下,双方的“火气”渐渐消了。就在双方就租金比例、腾退期限、未来规划等细节逐一达成共识,并最终现场签署调解协议的那一刻,一个巧妙的转变发生了——雨,不知在何时已经完全停了。恰似这起圆满解决的纠纷,矛盾消散,前景豁然开朗。
签署协议的双方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一场可能旷日持久的诉讼,在法官深入田间地头、不畏风雨的务实作风下,最终化干戈为玉帛,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法官的汗水与雨水交融,最终灌溉出了和谐共赢的果实。
近年来,偃师法院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法庭“搬”到田间地头、农家院落,让司法服务更贴近群众。下一步,偃师法院将继续秉持司法为民理念,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司法保障,让法槌之声在田野乡间回响,让法治力量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