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枫”景“庭”好】高龙法庭:情系一方人,法暖千家门

发布时间:2025-08-20 09:00:40


    编者按

    阡陌纵横处,烟火街巷间,新时代人民法庭正执“枫桥经验”之笔,饱蘸司法为民的赤诚,勾勒基层治理的美好图景。

    本公众号特开设“‘枫’景‘庭’好”栏目,带您走进偃师法院各基层法庭,领略“枫桥经验”在时代浪潮中的创新实践,感受乡音俚语化解心墙的质朴力量,体味殷殷细语焐热人心的乡土温情,亲历云端法庭跨越空间、赓续“马锡五审判”精神的时代光芒。让我们驻足这片基层“枫”景,去感受法治力量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散发的温暖光芒。

    推开高龙法庭家事调解室的门,一股温馨气息迎面而来。一张寓意团圆的圆桌置于中央,柔和的灯光洒下,抬眼望去,“家和万事兴”几个大字格外醒目——这里没有法庭的威严,只有拉近人心的暖意。

    “第一次进来,真不像法庭的调解室,”一位当事人曾这样感慨,“倒像是个能好好说话的地方。” 这正是高龙法庭精心营造的氛围——让尖锐的对立在这里消融,让修复裂痕、重拾亲情成为可能。

    近年来,高龙法庭倾力打造“家事审判”特色品牌,将司法温情注入每一起家事纠纷的化解中,将法律的裁决赋予温度与力量——它不仅是是非曲直的判断,更是弥合亲情、点亮希望的桥梁。

    深入阡陌,情系万家:一次从“面对面”到“背对背”的调解

    人民法庭作为司法为民的前沿阵地,院墙之外便是鲜活的人间烟火。这里少有动辄百万的商事讼争,更多的是关乎柴米油盐的琐事、缠绕家长里短的“小案”。然而,正是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纷争,维系着一个个家庭的安宁、邻里间的温情、乡土社会的和谐根基。

    “要办好这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琐事小案’,法官不能只端坐法庭,必须俯下身、沉下心,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与情感。”高龙法庭庭长郑宇辉如是说。

    这份“深入”,在一次棘手的彩礼返还纠纷中得到了生动诠释。起初,双方因返还数额各执一词,情绪激动。经历两次集中调解,“面对面”的沟通未能弥合分歧。办案法官郑宇辉敏锐洞察到,剑拔弩张的氛围下,要先给双方的情绪“降温”,于是果断转换策略——采用“背对背”调解法。法官倾听双方诉求,体察各自难处,寻找利益平衡点,再分别进行针对性疏导。

    然而,数小时的努力并未立竿见影,初次调解陷入僵局。办案法官深知,此案不仅关乎法律条文的适用,更牵涉妇女权益的保障与给付方生活的实际影响。秉持“如我在诉”的办案理念,她多次组织双方到庭,释法理、明事理、讲情理,耐心劝解。

    通过20余次的电话沟通与实地走访,在持续的“背对背”调解中,法庭庭长细致考量双方共同生活时长、回礼情况、各自经济状况及当地风俗习惯等多维度因素,提出了一个既合法理又兼顾情理的彩礼返还参考方案。

    最终,这份建立在深入沟通、精准把脉基础上的方案,消融了坚冰。双方在返还数额上达成一致,被告当场一次性履行完毕。一场可能影响两个家庭的纠纷,在法官“走心”的努力下圆满化解。

    身入,方知冷暖;心至,始得真章。高龙法庭这起彩礼纠纷的圆满解决,正是对“深入群众,与民为亲”最有力的注解。化解基层矛盾、寻求和谐的“最大公约数”,其密钥往往不在高堂律令的简单套用,而深植于法官迈开双腿、沉入田间地头、倾听民心民意的实践沃土之中。每一次俯身的倾听,每一次耐心的疏导,每一次设身处地的考量,都是司法为民最温暖的注脚。

    托举希望,守护夕阳:司法的温度在“一老一小”间流淌

    守护“一老一小”,是千年美德的深情赓续,更是新时代民生关切的重中之重。这份守护,在司法实践中尤显温度——它意味着在家事审判的天平上,情感的弥合往往重于冰冷的法槌敲击:当赡养纠纷浮现,父母心底期盼的是子女温暖的臂膀,而非一纸判决的强制执行;当抚养争议发生,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无间的陪伴,而非抚养费单上的数字流转。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需要法治阳光的普照。高龙法庭积极延伸职能,强化与家庭、学校的联动,构建起“引进来”与“走出去”并行的法治教育模式。邀请青少年走进法庭,感受法律的庄严与公正,播撒法治的种子;法官们化身“法治老师”,深入校园开展生动讲座,在节日送去关怀慰问,以多元活动浇灌青少年的法治意识,筑牢他们成长的法治根基。

    同时,法庭立足审判核心,着力构建保障“老有所养”的坚实屏障。针对涉老纠纷,更注重调解优先、情理法交融,力求在化解矛盾的同时,守护老人的尊严与安宁。

    “我不同意调解!必须让她赔钱!”法庭里,年逾六旬的高大爷情绪激动,话语中满是委屈。今年五月,高大爷因身体需要聘请护工张某照顾起居,并预付了两年护理费3万余元。后因对护理服务不满,高大爷要求退费遭拒,双方争执不下,最终诉至法院。

    法官郑宇辉与助理张梦琪接手案件后,察觉到双方矛盾激烈且年龄偏大,为避免激化情绪,他们果断按下“暂停键”,采取分头耐心倾听,安抚情绪,引导双方“有话好好说,有事依法办”的调解策略。一次次线上沟通、线下走访,他们抽丝剥茧,终于摸清了矛盾的症结所在。

    在双方对立情绪逐渐缓和、同意调解后,高龙法庭“趁热打铁”,精准把握平衡点:既考虑高大爷预付费用的损失和实际需求,也考量张某已付出的劳动。最终,情理法交融的调解方案消融了坚冰,案件解决后,高大爷特地送来锦旗,那面鲜红的锦旗,凝聚了老人对法庭工作的认可与感激。

    一面是“幼有所依”的精心呵护,通过法治教育深耕厚植,为祖国的未来撑起一片法治晴空;一面是“老有所养”的温情保障,在涉老纠纷中融情于法,让司法裁判不仅定分止争,更传递孝亲敬老的伦理温度。这“一老一小”的天平两端,承载着家庭的希望与社会的根基。

    高龙法庭以如磐的初心和不懈的努力,将法律的刚性约束化为守护的柔性力量,在每一个关乎孩子成长、老人安养的细微处倾注心力,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司法护佑民生、传承美德、促进和谐的动人篇章,让法治的暖流,真正浸润到“一老一小”的心田。

    联动解纷 俯身丈量:融入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

    高龙法庭深知,为乡村注入澎湃动能,司法力量不能固守“庙堂”,必须将触角主动延伸、深扎田间地头,融入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为此,法庭深度融入辖区综合治理大局,积极搭建多元解纷平台,为乡村的和谐稳定与蓬勃发展注入坚实的法治护航力量。

    “一庭两所”织密乡村和谐网:

    高龙法庭依托“人民法庭+派出所+司法所”一庭两所矛盾纠纷联动联调机制,提前介入案件调解工作,与镇党委政府、村委会成功化解一起因过失致人死亡引发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

    承办法官考虑到该起纠纷极有可能进入诉讼程序,高龙法庭敏锐捕捉风险,主动前移解纷关口,与大口镇党委政府、派出所、司法所、村委会积极对接,组建联合调解“攻坚队”。

    在大口镇派出所调解室内,法庭庭长郑宇辉耐心倾听双方诉求,精准锁定矛盾焦点。不仅从法理角度清晰阐释赔偿项目、标准与依据,更与调解组成员一同,融情、理、法于一体,结合乡风民俗,为双方量身定制调解方案,耐心细致地疏导心结,最终成功将这起可能对簿公堂的纠纷化解于诉前,成为了司法触角精准延伸、协同发力的生动写照。

    乡土脉络中的“特殊庭审”:

    乡村纠纷,尤其是宅基界址之争,往往深植于土地的肌理与邻里的情谊之中。村民老张与老李因翻建围墙的界址问题争执数年,矛盾愈演愈烈,一堵墙险些变成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面对此景,承办法官毅然卷起裤腿,联合镇政府国土、规划干部及熟悉村情的老党员,踏进那条狭窄巷道。法官化身为一线“勘探员”与“调解员”,用皮尺丈量寸土寸地,用红线圈定争议焦点,在现场解读法规政策。

    这场设在争议现场的“特殊庭审”,让抽象的法律条文和图纸符号变得具体可感。在法官的主持和专业人士客观测量的佐证下,双方激烈的情绪逐渐平复,从最初的怒目相视、高声争吵,转向围绕测量数据和政策规定进行理性探讨,为后续彻底化解矛盾打开了关键突破口。

    这起宅基地纠纷的成功勘察与现场化解,不仅是“庭镇联动”机制高效运转的展现,更是高龙法庭司法理念的深刻践行——深入基层、俯身倾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专业定分止争。高龙法庭以实际行动证明,只有将司法根系深扎乡土,方能真正滋养乡村治理的沃土,为乡村振兴筑牢坚实的法治根基。

    每一次深入田间地头的“现场办公”,不止是在丈量土地界址,更在丈量司法与民心之间的距离,为护航乡村振兴精准铺就坚实的法治路基。

    当法理与情理在高龙法庭的实践中水乳交融,司法的力量便如春风化雨,不仅止息纷争,更悄然沁润乡土社会的每一寸肌理,默默守护着万家灯火里流淌的安宁与温暖。


关闭窗口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