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成了2013年标志性记忆。国人热烈讨论幸福、思考幸福,政府也以民众幸福作为追求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孕育着全民之幸福。那么究竟什么是幸福呢?
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幸福,由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差异,对“幸福”内涵理解也各不相同。有的人把“物欲”满足说成幸福,有人却冷眼视之;有的人把金钱的拥有说成是幸福,有人却不以为然;有的人把“坐享其成”说成是幸福,有人却说这是猪的意念;有的人把“大权在握”说成幸福,有人却嗤之以鼻。
高尔基一生奋斗经验告诉我们:“给,永远比拿幸福快乐.”从这句话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呢?
翻开历史,我们便不难找到答案。马克思从小就立下宏志,不倦的学习,工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方向。但他为了“奉献”,付出了多么沉痛的代价。他一生贫苦,为了买稿纸竟得卖掉外衣,七个孩子因为无钱治病死了四个。多么慷慨的奉献啊!但他感到的并不是哀怨,而是无比的自豪:“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他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所做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可怜的快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千万万人。”这是何等炙热的感情和奉献!
孔繁森因公殉职时,留下两件令人心碎的遗物,一件仅有的8.6元钱,另一件是他去世前四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几条建议。
孔繁森生前曾两次赴藏工作。1988年第二次赴藏时,克服了诸多困难,年近九旬的老母生活不能自理,妻子体弱多病吗,儿女尚小。他人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他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的所有公办学校喝一半以上的乡办、村办学校。1993年4月,他主动延长在藏时间,改任改任阿里纪委书记,全区106个乡,他跑了98个,行程8万里,他亲自去北京为缓解阿里暴风雪灾争取了一大笔款项,他主动抚养了3个孤儿,自己掏钱买收音机送给敬老院老人。他为西藏阿里地区的繁荣和人民生活,献出了全部心血精力直至宝贵的生命。从孔繁森身上我们看到了幸福就是一种爱心的奉献,是一种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人生大境界。
奉献,怎么感到幸福呢?我们知道,幸福不仅表现于物欲的满足,更主要的应是精神上的愉悦。像马克思这样的伟人,他们的奉献就是为了绝大多数人的幸福。因为他们看见或听见自己的奉献将给他们所深爱的人民带来多么美好的物质和精神享受,因此,他们的努力劳动有了成效,得到了热情的承认,从而得到满足,产生幸福感。
作为一名青年人,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付诸于实践,要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积极投身于乐于奉献的洪流中,才能真正的从中体会到幸福的真谛。
作为一名刚到法院工作的新人,努力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脚踏实地,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惟以用求真务实的态度踏实的工作,不断进取是我奉献的前提;将自身所学知识运用到司法实践当中去,接待好来访的百姓和当事人,认真倾听和记录来访者的诉求,及时汇报给领导处理,更好的为人民去服务,是我奉献的根本;维护司法公正,树立司法权威,向百姓普及和讲解法律知识,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是我的不懈追求。违法犯罪少了,家庭纠纷与矛盾少了,街坊邻里和睦了,看到当事人笑了,社会更加和谐了,便是一名法院工作者默默奉献与付出所收获的最大幸福。
奉献与幸福是辩证统一的,没有奉献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幸福,但奉献不是为着满足自己的精神和物质欲望,而是满足他人。这种奉献的幸福不取决于他人,而得于自身,因而是严肃、永恒、宽博的。
无论我们身处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也无论我们身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地位,张开双臂,奉献出我们的所有吧,让我们追求这“心灵丰富”的永恒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