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1年度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举措和成效
(一)围绕中心工作,倾力服务发展大局
一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紧盯营商环境评价指标,畅通涉企纠纷办理“绿色通道”,严格落实“绿标签”制度,进一步提高营商环境类案件质效。共受理涉营商环境案件969件,审结918件,结案率94.73%,全市排名第1;案均移转天数22天,全市排名第2;平均审理期限36天,较上年度缩短26天,全市排名第9。2020年河南省全域营商环境评价中我院负责的执行合同指标在纳入评价的104个县(市)中排名第46位,全市排名第6位。院领导带头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主动走访企业解决问题,共走访企业40余家,组织法治讲座18场,提供现场法律咨询30余场。
二是常态推进扫黑除恶。巩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切实落实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常态化机制,做到决心不变、力度不减、标准不降。上半年举行了涉黑案件“打财断血”专项执行行动退赔集中发放大会,向以杨坡为首的涉黑案件中的被害人李某等10人进行第一批集中退赔,退赔金额共计22.8604万元。我院刑事审判庭先后被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授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集体三等功,被洛阳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授予“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三是主动服务乡村振兴。坚持强基导向,进一步明确人民法庭在诉源治理、社会治理中的定位,扎实做好“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今年以来相继开展了“开学第一课 法治进校园”、巡回审判送法进驾校、送法进企业等活动,最大限度地便利群众诉讼、就地化解矛盾纠纷。顾县法庭被洛阳市委政法委命名为“枫桥式”人民法庭。扎实开展“四官服务基层”活动,落实“三上门、三必访”工作机制,切实做好矛盾多元化解、反电诈宣传、“三清两建”等工作。
(二)践行司法为民,满足多元司法需求
一是推进信息化诉讼服务。严格落实立案登记制,简化立案审查程序,实现案件“当场立、自助立、网上立、就近立”。提升“互联网+”诉讼服务水平,继续拓展跨域立案、网上立案、电子送达、网上庭审、网上缴费等电子诉讼系统各项功能,进一步方便当事人诉讼,节约诉讼成本。网上立案率达96.59%,较上年度提升43.46个百分点,网上缴费率73.6%(最高院考核标准为40%),较上年度提升62.1个百分点。上半年,诉讼服务质效排名全省第17名。
二是提升诉讼服务质量。在诉讼服务中心配备两名专职导诉员,开展“三个一”(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杯热水”)暖心服务,让群众一进门就能感受到司法温度;每天上、下午上班前半个小时由带班院领导亲自在诉讼服务大厅接待群众;设置便民服务台和投诉意见簿,着力提升服务质量。完善12368热线服务;对院东门岗进行改造,增设了律师专用通道和休息区,为群众提供便利。
三是提高群众执法满意度。制定了满意度提升工作方案,围绕3个大方面问题,梳理20项工作,细化45条具体举措。出台了“我为群众办实事十项承诺”,涵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全方面、全流程。发布了执行工作暖心便民10项举措,建立执行人员与当事人微信“一对一”互通机制,及时通报案件进展情况,及时回应当事人诉求。由驻院纪检组每周抽取10件已结案件,就作风问题对当事人进行回访,坚决整治部分干警存在的“冷横硬推”“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树立法官良好形象。院党组成员亲自带队,组织各部门负责人、员额法官,先后3次在华夏广场开展“问计于民、以画释法”、“我为群众办实事 法官与您面对面”等普法宣传活动,直接接待群众4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750余册。
(三)深化司法改革,大力释放司法效能
一是深化繁简分流提效率。深入推进繁简分流试点改革,将改革优势转化为质效优势。加强和规范司法确认,扩大适用范围,完善简易速裁程序规则。简易程序、小额诉讼程序适用率分别达到97.96%(全市第6)、33.8%(全市第2),民事案件平均审理天数44天,同比缩短36天,纠纷解决更加高效。广泛适用简式裁判文书,作出要素式、令状式、表格式文书935份,让裁判结果“一目了然”。
二是严格监督管理守公正。坚持效率优先、质效并重、运行均衡理念,全面落实周通报、月讲评、季分析制度,常态分析审判执行运行态势,充分激发高质量办案内生动力。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全流程审限监管,延长扣除审限一律由院长审批。对超过2/3审限的案件及时提醒承办法官,跟踪案件进展,限期办结,坚决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超审限情形。健全案件评查问责机制,坚持常规评查、专项评查与重点评查相结合,推动法官严格规范行使权力,确保案件质量,二审发改率2.02%,全市排名第5。
三是强化司法公开促公信。坚持当面向败诉当事人发放裁判文书,上诉案件必须要有判后答疑笔录,认真从法理人情、法律适用、事实证据等多个层面进行当面释法答疑。每周六通过官方微信公开下周开庭案件时间、地点和上周执行立案情况,欢迎群众旁听,接受群众监督,也督促当事人主动履行义务;开展“千案万人庭审评议”“邀请群众进法院”等活动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升级直播系统,各派出法庭全部能够实现庭审直播,文书上网8169件、庭审直播761件,让司法更加透明。
(四)夯实基础根基,着力打造过硬队伍
一是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坚持把学习党史同做好执法办案、服务大局、司法改革、队伍建设等结合起来,同组织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等结合起来,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防止学习和工作“两张皮”。以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为契机,丰富拓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内涵,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走。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和“四官服务”,走访乡村、社区80多个,走访群众1000余户,走访企业36家,为群众办实事180余件,征求群众意见130余条,收集问题37件,解决问题37件。
二是扎实推进队伍教育整顿。围绕“五个过硬”,紧盯“三个环节”“四项任务”,切实做到了组织领导部署有力、学习教育持续深入、顽瘴痼疾有序整治、查纠问题积极主动、英模精神大力弘扬。推动贯彻落实“三个规定”工作形成长效工作机制,有效遏制干预过问案件行为;制定完善规章制度12项,实现用制度管权、管案、管事、管人,一些审判执行工作中存在案件长期未结、执行不规范等顽瘴痼疾得到了有效整治。
三是切实加强司法能力建设。持续开展办案能手、先进典型评选,营造实干氛围。强化教育培训,以线上线下方式组织政治理论、民法典、执行大讲堂等各类培训20余期,培训500余人次,队伍整体司法能力不断提升。认真落实职务职级并行制度,加强司法人员分类管理、职业保障,激励干警担当作为。
二、2022年度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工作打算
一是精准有效服务大局,全力保障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依法惩治各类犯罪,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筑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司法屏障,推动绿色发展。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助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二是公正高效执法办案,不断顺应人民群众司法新期待。认真贯彻实施《民法典》,妥善审理涉民生案件。探索执行新方法,着力解决执行难。发挥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效能,加强人民法庭建设,积极服务乡村振兴,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三是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奋力开启现代化法院建设新征程。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创新司法便民利民措施,优化诉讼服务方式,深化智慧法院建设,全方位提升服务水平。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强对审判权力的制约监督,不断提升司法质量和公信力。
四是全面从严治党治院,充分展现法院干事创业新形象。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加强业务培训,提升干警专业化水平和职业素养。坚持全面治党、从严治院,持续巩固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以零容忍态度严惩司法腐败,努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法院队伍。